<dd id="no5k5"><track id="no5k5"></track></dd>
  • <th id="no5k5"></th>

  • <legend id="no5k5"></legend>
    1. <legend id="no5k5"></legend><tbody id="no5k5"><track id="no5k5"></track></tbody>
      <button id="no5k5"><acronym id="no5k5"></acronym></button>

      歡迎來到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官網平臺!
      科學普及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報道 > 科學普及 > 詳情
      科技前沿最新發現與突破
      日期:    來源:


      人工智能首次設計出工業菌株

        人工智能會給生物行業帶來什么變化?日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吳邊團隊在該領域率先取得突破,通過智能計算技術,創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生物催化反應類型,并在世界上首次通過計算指導完成工業級菌株的構建。該項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著名期刊《自然·化學生物學》。據介紹,該項技術已完成中試與全尺寸生產工藝驗證,產品潛在市場預計超30億元,有望在紫杉醇、度魯特韋與馬拉維若等抗癌與艾滋病治療藥物的生產過程中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人工智能首次設計出工業菌株.jpg

       


      中國航天成功試驗減速“神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正在開展國內首次新型充氣式再入減速技術(IRDT)飛行演示驗證試驗,驗證了此項技術的工作原理、工作程序和多項關鍵技術。IRDT技術基于空間充氣展開結構的設計理念,集成了再入減速過程中的熱防護、氣動減速、著陸緩沖、水上漂浮等功能,能夠實現航天器的承載、減速、防熱一體化設計,使其不再需要防熱大底、降落傘、緩沖氣囊等附屬設備,可應用于空間站及科學試驗衛星試驗品和貨物的快速下行、返回,也能為深空探測器安全著陸提供幫助。


       中國航天成功試驗減速“神技”.jpg


      海洋定位導航有了“中國芯”

        海洋資源大開發時代,國內海上精確定位技術長期依賴于GPS的局面被一項自主研發的“高科技”打破。5月24日由黑龍江省科技廳主辦的衛星應用科普展及科普論壇上,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發的“北斗海洋廣域差分高精度定位終端”填補了我國北斗導航在高端海洋工程平臺應用的空白。這個海上專業級導航定位終端可充分支持石油開采、管道鋪設、搜救打撈、海上風力發電等船舶行業高端裝備的國產化。

       

      海洋定位導航有了“中國芯”.jpg


      我國乙肝生物新藥研制取得歷史性突破

      5月25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藥創制專項交流會暨杰華生物“樂復能”上市全球發布會在北京舉辦。由杰華生物全球首創的生物新藥—“樂復能”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國家1類生物新藥證書和注冊批件,標志著“樂復能”這一乙肝臨床試驗中療效顯著優的生物新藥可以正式投入生產,為廣大乙肝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標志中國生物新藥研究的歷史性突破。


       我國乙肝生物新藥研制取得歷史性突破.jpg


      院士團隊攻克一類創新專利藥難關

        近日,在青島國際院士港內,王玉田院士團隊主要負責人顏毅介紹,目前開發進度比較快的廣譜戒毒藥物PMS-001,不僅可以治療嗎啡、海洛因等阿片類傳統毒品成癮,還可以治療冰毒、搖頭丸等新型毒品成癮,理論上還可用于對賭博和上網成癮的治療。據院士團隊研發總監董銘心介紹,針對新型毒品成癮,目前市場上無藥可用。因此,PMS-001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重要的社會效應。


       院士團隊攻克一類創新專利藥難關.jpg


      吃河豚中毒將有藥可救

      河豚美味,然而河豚毒素卻奇毒無比,常令誤食者瞬間死亡。既有研究認為,河豚毒素是一類神經類毒素,其毒理可能為使神經細胞內的鈉鉀離子通道受阻進而起到毒害作用。5月28日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率領研究團隊,利用猴子單倍體神經干細胞成功“破譯”了河豚毒素的兩個靶點基因,并通過基因敲除試驗,讓神經類細胞獲得了河豚毒素抗藥性,這一研究將使河豚中毒者“有藥可救”。


       吃河豚中毒將有藥可救.jpg


      基因“魔剪”成功滅活HIV基因

        日本神戶大學近日宣布,該校龜岡正典準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基因“魔剪”CRISPR/Cas9編輯技術,開發出一種有效方法,能破壞艾滋病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調節基因,成功抑制感染細胞內HIV-1的增殖。該成果有望帶來根治艾滋病的新療法。

       基因“魔剪”成功滅活HIV基因.jpg


      轉移乳腺癌細胞休眠不死之謎破解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5月22日發表的一項癌癥學研究,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通過3D模型分析發現:乳腺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并保持休眠狀態后,是通過自噬機制確保自身可以長期存活的??茖W家認為,在此研究基礎上,針對自噬靶向干預,或能夠阻止乳腺癌復發,從而降低這一威脅女性身心健康“殺手”的危害。


       轉移乳腺癌細胞休眠不死之謎破解.jpg


      人體中存在“組織者”細胞群

        根據英國《自然》雜志5月23日在線發布的一項發育學最新成果,長期以來存在于理論假設中的一種幫助組織并指導胚胎發育的細胞群——“組織者”(Organizer),首次被證明存在于人體組織中。該研究為早期胚胎發育提供了一個新模型,并確立了一個能促進人們進一步理解這些細胞運作方式的系統。

       

      人體中存在“組織者”細胞群.jpg

         

         控制單粒子運動的“納米閥門”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納米閥門”,能在納米尺度上控制微細管道里單個粒子的運動,有望用于研究納米粒子的性質,幫助開發新型材料和藥物。該技術由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他們在新聞公報中說,這種閥門適用于金屬或半導體納米粒子、病毒微粒、脂質體、抗體分子等多種微粒,在材料、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都將找到用武之地。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英國《自然·納米技術》雜志。

       


      控制單粒子運動的“納米閥門”問世.jpeg




      ? 亚洲一区在线九色
      <dd id="no5k5"><track id="no5k5"></track></dd>
    2. <th id="no5k5"></th>

    3. <legend id="no5k5"></legend>
      1. <legend id="no5k5"></legend><tbody id="no5k5"><track id="no5k5"></track></tbody>
        <button id="no5k5"><acronym id="no5k5"></acronym></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