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1月21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王建宇研究組以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單位,與奧地利科學院Anton Zeilinger研究組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首次實現距離達7600公里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并利用共享密鑰實現加密數據傳輸和視頻通信。該成果標志著“墨子號”已具備實現洲際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相關成果發表在1月1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墨子號”衛星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地面站之間實現成功對接,表明了通過“墨子號”衛星與全球范圍任意地點進行量子通信的可行性與普適性,并為形成衛星量子通信國際技術標準奠定了基礎。
細胞生長因子獲解,或找到衰老“密碼”
1月23日,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生物醫藥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校堃教授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透露,他領銜的科研團隊與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Moosa Mohammadi教授團隊經數年聯合攻關,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生長因子FGF23等結構,發現了衰老“密碼”。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生長因子是參與人體修復、調控和再生的蛋白。在國際醫學界有一個長達20年的猜測,蛋白α-klotho是可獨立發揮衰老調節的因子。但溫醫大研究團隊經攻關發現,調節衰老功能歸因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FGF23)。α-klotho所謂的調節衰老功能,是與FGF23、FGFR1形成復合體并協助后兩者來實現的。目前團隊正在加速研發新型腎病診斷試劑、治療藥物。
我科學家證明免疫調節的“精準閉環”
1月24日,《自然》雜志在線刊登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院士團隊的論文,報道了DNA修飾酶Tet2分子促進機體增加天然免疫細胞數量和功能的新機制,這一機制通過調控RNA修飾完成其功能。
人體內的天然免疫與炎癥反應需要開關的“雙保險”,既要“來得巧”,適度促進免疫炎癥的早期發生以抵御感染,又要“退得準”,避免過度炎癥對自身的損傷。此次研究證明了Tet2分子“開啟”天然免疫反應的能力,為免疫調節機制畫出“精準閉環”,促成機體在感染早期天然免疫細胞的發生及其功能。該研究同時還表明RNA水平的胞嘧啶甲基化在哺乳動物中擁有新功能,即調控免疫信號通路,這為有效防治感染性疾病和控制炎癥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潛在藥物研發靶標。
澳大利亞科研人員開發出白血病細胞監測新法
日前, 西澳大利亞大學宣布,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白血病細胞監測新法,不但能夠靈敏地監測這些細胞,還能發現細胞內部的遺傳變化,為治療白血病提供幫助。
這種新法名為Immuno-flowFISH,集合了免疫學測試、顯微成像流式細胞儀、熒光原位雜交等多種技術,可讓人們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白血病細胞及其內部的染色體。研究人員凱茜·富勒介紹,這種新法可用于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監測,即便在血液中僅有少量白血病細胞時也能發現它們。據稱,新法可顯著提高人們發現白血病細胞內遺傳變化的能力,從而為患者接下來的治療提供幫助。他們希望今后能將這種方法能應用到更多類型的白血病及癌癥的治療中。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荷蘭愛思唯爾出版集團旗下的學術刊物《方法學》上。
新技術可“憑空”產生三維動態圖像
英國《自然》雜志1月25日發表的一項工程學最新研究,介紹了美國科學家開發的一項可以“憑空”產生三維動態圖像的技術。這種圖像可以和相同物理空間內的實體共存,且從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這是目前全息技術所無法實現的。
自由空間內的立體顯示或在空間內創造發光圖像點的顯示裝置,一直是科幻小說中的描繪。對這種三維動態圖像來說,呈現的場景一般要通過對光的控制來實現,但是目前的顯示技術存在一定局限。此次,美國楊百翰大學電子全息研究組的科學家丹尼爾·斯馬雷及其同事設計的名為“光阱顯示”的自由空間立體顯示平臺,能夠產生目前全息技術、光場技術無法獲得的圖像和幾何結構,不僅是“真”三維顯示,還擁有驚人的高分辨率,不但可以在真實空間中再現,而且人們無需佩戴任何眼鏡,就能從任何角度觀看。
搜尋外星生命新配方“出爐”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4日報道,目前搜尋外星生命的大多數研究都將目光對準氧氣,但美國科學家另辟蹊徑,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如果一顆遙遠行星上存在甲烷和二氧化碳,且沒有一氧化碳,那么其上很可能存在生命。他們認為,新方法更有潛力帶來新突破。
研究團隊梳理了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后發現,實際上生命大規模制造氧氣的能力僅出現于地球歷史最近八分之一的時間內。因此,從更長遠的觀點出發,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氣體組合——甲烷二氧化碳相伴,一氧化碳靠邊站。研究表明,這種組合將是令人信服的生命存在跡象。而且,這一建議也是可行的,有望使科學家在不遠的將來發現外星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