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2日,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召開協同創新平臺工作會議,會議通過線上形式舉辦。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執行副會長、秘書長王建華、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各位副秘書長、140多個協同創新平臺負責人、相關院士、企業高校代表、促進會秘書處工作人員等260余人通過線上形式參加會議。
中央企業電子商務協同創新平臺、虛擬現實技術與產業創新平臺、生物檢測監測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礦產資源與材料應用產業創新平臺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平臺建設以及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發揮作用的情況。
王建華秘書長在會上作了題為“立足新時代踏上新征程 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的發言,他指出,本次會議是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探索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的一次很好的活動。
王建華回顧和總結了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的工作概況,提出了對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規范意見。
他說,近十年來,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兩院院士路甬祥及第二屆理事會的領導下,致力于推動政、產、學、研、用的互動合作,為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按照中國科協 民政部《關于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協學會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的支持學會探索協同創新模式,建設各類新型協同創新組織,廣泛聯結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技術服務中介等強化組織賦能,打造技術創新與轉移樞紐等相關文件精神,促進會圍繞“四個面向”支持建立了百余個涉及工業信息化、生態環保、能源、冶金與新材料、醫療與大健康、農業科技與鄉村振興、教育與文旅、科技與金融等領域的,推進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平臺和創新聯合體,充分發揮了平臺集聚效能的作用,有效推進了產學研深度融合,在引領行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他介紹了促進會支持構建協同創新聯盟及清理聯盟的情況。他說,2009年-2020年促進會先后支持建立了100余家不同類型的協同創新聯盟;2020年初,促進會按照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要求,對支持構建的聯盟進行了清理;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意見”,按照相關部門要求重組協同創新平臺并進一步進行規范。
他指出,創新平臺是由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政府關聯部門等單位根據目標和需求自愿組成的創新載體,是通過一種新的理念和方法,整合有效創新資源,加快創新要素的雙向流動,使產學研深度融合成為驅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創新平臺建設旨在匯聚眾智眾力,加快推動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有力促進科技難題攻堅和成果轉化。
在介紹《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指導(暫行)辦法》時,他說,創新平臺的組建要突出產學研協同創新、企業主體,同時要具有國際視野。他指出,創新平臺組建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進行銜接和實質性合作,促進科研成果與產業化對接融通,提高企業研發能力。形成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把握世界科技前沿發展動態,聯合開展科技前沿問題研究,加強國際間產學研合作,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廣泛覆蓋面的創新成果。
他強調,創新平臺是一種創新型的溝通機制,不是實體經濟和社團組織,不具備法人資質。平臺以共創單位、共建單位、共享單位和依托單位的形式,由企業、大學、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單位構成,要具有權威性、代表性、廣泛性、引領性。創新平臺不可刻公章、不可建賬號、不可建立分支機構。
他對協同創新平臺工作規范,包括平臺工作常見誤區、如何規避風險、日常工作要求等作了詳細說明,并就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工作提出三點意見。一是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徑,充分發揮好平臺的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做出新貢獻。二是要及時總結經驗,搞好隊伍建設,提高水平和效能,高質量高水平推進平臺工作,以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賦能。三是要防范風險、嚴格把關,保障平臺健康發展。
他強調說,加強產學研合作,是打通創新鏈條、促進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協同創新平臺是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重要載體,是促進跨界融合、跨區域合作,擴大和提升產學研合作的協同效應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會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一次探索和嘗試,要在探索中不斷提高,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多年來,各創新平臺不斷拓展創新領域,擴大合作伙伴,促進創新合作和聯合攻關,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區域經濟創新發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做出了貢獻。
與會同志紛紛表示,這次會議主題鮮明、內容豐富,促進會為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機會,為下一步平臺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家深受教育和啟發,收獲頗多。會后要將本次會議精神落實到平臺具體工作當中,認真對平臺工作進行梳理、總結和規范,并希望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平臺學習交流、優勢互補、互惠互贏。
大家一致認為,我們生逢偉大時代,時代賦予使命責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產學研界及各創新平臺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需求為導向、目標為導向,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在創新平臺各項工作中有所為有所不為,發揮好平臺在推進產學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再創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工作和產學研深度融合工作的新業績,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貢獻。